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和服务 网站建设 电商设计 新闻中心 联系方式

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未来教育?

发布时间:2023-06-28 09:38:50
发布者:超级管理员
浏览次数:406

北京6月28日电(记者赵竹青)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博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闵海波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将迎来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未来。他认为,将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应用到学校教育中有助于解决中国教育的不均衡问题。

闵海波指出,引入“机器人助教”后,利用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交互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人脸识别、动作识别、情绪识别和图像识别等,可解决教育供给的基本问题。对于中西部师资匮乏地区而言,这一效果尤其明显。机器人作为载体可以承载各类教育内容,因此机器人助教可适用于各科目教学。

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实现个性化教学,这是绝大多数人类教师难以做到的。他提到,当前基于大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在一些学校中应用,通过机器人作为载体,以共情化的语言与孩子交流,能够提前预测和发现孩子的问题,在心理疏导和治疗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为孩子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闵海波表示:“不管处于哪个时代,都要善于利用工具,拥抱时代和技术。”他强调,未来是人机共融、共生的时代,人工智能是发展趋势,不会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那些重复性、技术性、标准化和有限知识的脑力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人工智能不可能替代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未来被淘汰的是那些不懂得使用新技术和新工具的人,知识获取会变得次要,而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则更加关键。

此外,闵海波介绍了一项基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研发的青少年智能心理评测系统,目前已经在某些学校开始应用。由于学校中缺乏专业心理咨询师,这个系统可以作为一个机器人载体,通过共情化的语言与孩子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提前预测并发现孩子们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早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以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无论处于何时何地,我们必须善于运用我们的工具,积极拥抱时代和技术。”当被问及普通人应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时,闵海波坦言,未来将是融、共生的时代,人工智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不会因个人意愿而改变。那些重复性、技术性、标准化、有限知识的脑力工作将毫无疑问地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人工智能无法替代"创新",尤其是"颠覆式创新"。未来被淘汰的将是那些不会运用新技术和新工具的人,知识获取将变得次要,而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将变得更为重要。

“传统教育将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将人工智能可完成的任务交给它去做,将人工智能无法完成的任务交给教师们去着人工智能的介入,未来教育需要更快地提升自身能力。”闵海波表示。

闵海波总结道,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并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教育依旧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立德树人仍然是根本目标。无论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还是教育数字化的战略,最终目标都是回归教育的本质。